发现自己论文有误咋办?中科院神经所所长:写篇论文指出它
编辑:学长
本文转自上观新闻
在申请博士后研究经费时,维杰把一篇“正在进行”的论文列为了“已提交”,后来他被解雇,这种惩罚过于苛刻吗?二年级研究生艾伦有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,正当他准备写论文时,却发现了一些看上去不怎么有说服力的数据,他应该“清理”这些数据吗?
6月12日晚上,一堂别开生面的科研道德案例讨论课在岳阳路320号生理楼大礼堂举行。这是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从2012年起第三次开设科研诚信必修课,从课程设置到讲义撰写再到PPT的制作,都是他亲力亲为。
“对于一些灰色地带问题的认识更清晰了”
为什么在6年前会想到开设这样一门科研诚信课程呢?蒲慕明告诉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,当下科研诚信的环境不是很好,而学生们也有很多困惑,没有形成很多共识。比如,同一个实验室,如果发现别人的不端行为是否要举报?吹嘘和造假的界限究竟在哪里?现实科研实践中,灰色地带的问题很多,造假的也不少。
为了让未来的科研工作者从一开始就对科研不端有个清醒的认识,蒲慕明主动要求开设了这一课程。之前,他曾经在美国的学校开过科研伦理课程,但学生兴趣不是很高。因此,当他在神经所计划开设科研诚信课程时,为了增加这门必修课的吸引力,他从口头报告和科研写作开始讲起,把科研交流、科研伦理和科研创新作为课程的三大内容。“科研诚信是核心,尽管交流有技巧但还是要有诚信,无疑创新也要有诚信。”
“之前也大概知道什么行为算是科研不端,但现在对于一些灰色地带问题的认识就更清晰了。”神经所研三学生李晟豪说,比如,只有明确知道哪些数据有问题,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,才能把这些数据删除。而不能获得了5个数据,却选择性地清理掉“不好看”的数据。这门科研诚信课程吸引了很多研究生,从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旁听的3节课来看,没有一个人迟到或早退,在讨论时也都各抒己见。国科大等其他高校和研究所听说了这门课程后,都示很感兴趣,因此8节课会全程录像。蒲慕明说,今年还会增加一个课程反馈环节,用来完善以后的课程。
“过去学界和社会对科研不端的容忍度太高”
蒲慕明 上观新闻 图
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》,蒲慕明对于其中的“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”,表示大加赞赏,“过去学界和社会对科研不端的容忍度太高,国外如果发现不端行为,这个人的职业生涯就结束了。”
蒲慕明介绍,关于科研不端的定义,国内外差不多,即在提议、执行和评审科研或在报道科研结果时有伪造、不忠实、剽窃行为。伪造,是无中生有地伪造实验结果,以及记录或报导这些结果。不忠实行为,是指操纵科研材料、仪器或实验程序,以及改变、省略数据或结果,使得科研结果不能准确地表达在科研记录里。不忠实行为还包括,分析和描述数据不忠实,比如有的初学者对于一开始的数据不予以采用;数据来源不清楚,缺乏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比较。最不能容忍的是,只选择那些看上去最好的结果,而省略那些会影响论文结论的数据。剽窃,是指未适当说明来源的方式,掠取别人的想法、程序、结果、或文字,包括在评审有保密性的科研建议书或论文文稿时获取的。
“把别人的话复制过来,只稍微改几个字,还是比较常见的。”蒲慕明现在担任《国家科学评论》的执行主编,有一次编辑部收到一篇综述,发现整段的文字都是抄袭别人的。其实,现在有专门的软件可以查看有多少相同的字连在一起,有些比较“严格”的软件只要有6个完全相同的字就会被认定是剽窃。“只有一种复制是允许的,那就是引用原文,但必须注明出处。”
除了剽窃他人,还有一种自我剽窃,就是把自己之前发表的文章直接拿来用,比如把现在的实验数据加到以前的论文里。蒲慕明建议,如果想再次表达自己的同一观点,可以做些改写。
总的来说,裁定不端行为有几个规则。第一,与科学界公认的保持研究记录的完整性存在重大偏差。第二,不当行为是故意实施的。第三,不端行为被占优势的证据证实。
不是因为风险太大,而是做科研的基本态度问题
实验中,如果发现老师的假说并不符合预期,该怎么办?蒲慕明给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讲了一个故事。多年前,神经所有一名学生,常常不同意导师看法,这在旁人来看简直是“挑战权威”,他在出国留学时请蒲慕明写介绍信,蒲慕明欣然推荐,并特别写了一句——这名学生因为喜欢和导师争论而出名。如今,这名学生已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。“如果假说不符合预期,说明这个假说可能是有问题的,如果放弃了,可能就放弃了一个有价值的发现。”蒲慕明说,这就是科学的魅力,科学不是你想要什么结果就得到什么结果,而是得到和你所想象的不一样的结果。做3次试验,结果都不一样,可能意味着技术还没过关,不妨用这个技术去尝试一个公认的结果。
如果发现自己先前发表的论文的错误,怎么办?“那就再写篇论文指出自己的错误。”蒲慕明说,我们要杜绝科研不端行为,并不是因为这么做的风险太大,而是做科研的基本态度问题。
更多精彩文章:
■这位博士论文研究斗蟋蟀:隐蔽的斗蟋社会,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“活化石”
■这位“80”后曾是高考状元,近两年发表四篇Nature,入选国家杰青
2019考博英语VIP全程精品学习班
——全新升级,给你超值体验
【三期开始报名啦】
陪伴全程的直播课程
课程同步讲义
分阶段、分模块同步学习效果诊断测试
按阶段下发学习计划
不限次数的作业精细批改,答疑解惑
超值的学习价格
靠谱的保过政策
购买方式一: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买
购买方式二: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